天渠观后感

时间:2019-01-28 11:43来源:评论网 作者:江艳兵 点击: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条天渠,36年奋斗史,9400米的里程,全靠肩扛背磨,与其说这是在一段时间里修的一段路,不如说这也是一个带着幸福的辛酸的生命过程和弘道过程。从血气方刚的中年,到为霞满天的暮年,有多少坡要爬,有多少坎要过,只要咬紧牙冠,冲破障碍,奋力向前
         进入新时代,我们在基层搞脱贫攻坚,我们的命运前所未有与广大农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次观看的《天渠》以遵义市播州区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为原型进行拍摄,“讲述了黄大发老支书在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因严重缺水导致的贫困状况下,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历时36年,用双手凿出的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滴水贵如油的落后历史。”我觉得这个来自一位九零后的评述是极中恳的。
        我从小农村长大,与“天渠”上的人们一样,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所不同的是他们在悬涯边上负重,而我却在残缺的家庭中负重。我们都有共同的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勇气,感同身受。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与其在困苦的岁月里忍受熬煎和痛苦的呻吟,不如拿去壮士断腕的勇毅,与天斗,与地斗,与命斗。摆脱困窘,改变命运,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平台和支点,我们自己也要做自己的“自救主”,借力运斤,砍掉障碍,不能总把希望寄寓于外力的作用,甚至蜕变为大柱上的蛀虫。概言之,驰而不息,风雨如晦,鸡鸣不己,王屋不倒,移山之力永不松弛,直到移山完毕,敢于在悬涯上舞干戚,与天斗,与地斗,结束水贵如油的历史,让乡亲过上幸福顺畅的日子,这就是堪为楷范的“天渠精神”。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条天渠,36年奋斗史,9400米的里程,全靠肩扛背磨,与其说这是在一段时间里修的一段路,不如说这也是一个带着幸福的辛酸的生命过程和弘道过程。从血气方刚的中年,到为霞满天的暮年,有多少坡要爬,有多少坎要过,只要咬紧牙冠,冲破障碍,奋力向前,别有天地在人间。
        “愚公移山,移山的其实不是愚公,而是政府和群众。”这台词反映了英雄在人民群众当中,他们不以单个的面目出现,而是一群人,一群平凡的人。这条9400米缠绕在悬崖峭壁上的水渠工程,从20世纪90年代初实施以来,遭遇到技术、资金、运输难题不计其数,质疑声、嘲讽声、埋怨声,声声刺耳,然修渠人从未动摇过。大家都是追梦人。草王坝村的梦想是渠一定修,乡亲不能老穷困,一定要富起来!
        坦率地说,我们像草王坝村一样,都在为处在伟大的时代伟大的事业的伟大战斗而努力的从事平凡的工作,贫困之“烽火”不息,我们的激战不已!作为基层的一名平凡的驻村干部,我每天都会面对一些形形色色的群众,每次下队,都能听到群众不同的诉求和心声。在日常工的感群众有怨言,必纾解,群众不高兴,必劝慰,群众不答应,必改变,群众有误会,必澄清,群众有矛盾,必化解,群众不配合,必谈心。但愿君心是我心,定不负相知意。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村情组情户情、尽力助人民群众排依规合法之难、急需解除之难,使群众身边“有助耕机、有点子王、有主心骨、有贴心人、有弘道者、有定心丸”,让群众答应、高兴、满意,从而达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优化农村基层治理,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渠虽峻,多浚必成;山虽高,频移必平;路虽远,长行必达。我们都是追梦人,尽管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梦上一百,形形色色,但通往幸福富足的终端无不相同,在自强求富的大道上,只要拧成同一股绳,凝成同一股气力,结伴同行,就可以从胜利走向胜利,从成功走向成功,从辉煌走向辉煌。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图片文章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