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扶贫领域袪除“虚浮”风气

时间:2019-04-23 12:14来源:评论网 作者:王茵 点击:
一方面,扶贫干部要彻底转变“痕迹过关”思想,切实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帮扶行动中,多采取精准的实招,打通群众的致富“梗阻”;另一方面,上级部门也要从考核检查的方式方法入手,突出实绩导向,尽量少在痕迹上提要求。
     近日,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各地各部门都应力戒形式主义的“痕迹管理”,切实减轻基层干部的负担,让他们集中精力干好工作,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基层干部肩上的负担重,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随着党中央一声令下,各地立即加入到为基层干部减负的行动中去,相关的减负文件陆续出台,对困绕基层干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展开了清理行动,令基层干部看到了减负的希望。此举的推进,对广大扶贫领域来讲,何尚不是欠旱的“及时雨”,尤其是全面脱贫的时限越来越近了,及时为扶贫干部减负,才能轻装前行扶贫攻坚。
     这几年精准脱贫行动以来,各地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工作力度,投入了巨大的人才物力,也下派了大量“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对广大贫困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也前所未有。一个个贫困村陆续脱贫,一个个贫困县陆续“摘帽”,如今还有少数深度贫困地区,成了直接影响脱贫任务能否如期完成的关键。
    可是,在有些地方“虚浮”风气却有所抬头。平时,扶贫干部要花大量时间填表格、统计数据,除了年报,还是月报,各种表格多达三十多种,令扶贫干部不得不加班加点准备材料,原本该在一线帮扶的职责,却成了典型的“材料匠”,降低了帮扶的力度。在考核验收时,往往只注重各种“痕迹”检查,而对群众的获得感关注很少,间接引导实干向虚做转变。
    时间不等人,如果继续在材料上做文章,在一线战场上帮扶不足,势必会影响到深度贫困地区的发展大计。本来,深度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多样,不仅要解决生产基础条件,还要转变群众的“等要靠”观念,不深入群众,不经常做群众思想工作,就难以争取群众的配合,变被动为主动,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一方面,扶贫干部要彻底转变“痕迹过关”思想,切实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帮扶行动中,多采取精准的实招,打通群众的致富“梗阻”;另一方面,上级部门也要从考核检查的方式方法入手,突出实绩导向,尽量少在痕迹上提要求。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图片文章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