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变“寻”,严谨治学精神须“寻”回

时间:2024-12-22 21:06来源:中国评论网江苏采编中心 作者:段官敬 点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承担教育人、引领风尚、塑造品格的重大使命,培育积极向上、健康成才的时代新人,必须汲取严谨与认真的态度与作风,管住任性的“错别字”,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与修养。
      毫无疑问,大学录取通知书是大学的门面与形象折射,更是广大学子与家长烙印第一印象的重要名片。大学录取通知书出现错别字,必然不是小事一件,而是与知识具象挂钩的治学作风与学术水平、专业素养等的整体反应。当大学录取通知书出现错别字,让人很难接受与原谅,毕竟“生产文化的地方不讲文化”是横在群众心中难以抹去的膈应。
     最近,四川宜宾学院录取通知书的“录”字被错印为“寻”字一事引发网络关注。无论是印刷错误、抑或把关不严、又或工作疏忽,如此“不该犯的错”在大学录取通知书上堂而皇之,的确让人有种“吃了苍蝇的感觉”,对大学的初步印象也随之“碎了一地”。
更应引起注意的是,类似录取通知书出现错别字并非首次,诸如去年8月,广州中医药大学录取通知书中把“报到”错写成了“报道”;巢湖学院2023级新生录取通知书在印制过程中,还把报到时间“9月6日”错误印刷为“9月6月”等等,足以说明严谨治学精神与认真专注的作风很是宝贵,也是每一所大学理应追求的价值理念与素养主张。
     录取通知书是广大学子十年努力的心血凝萃,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何尝不是广大高校的一次“高考”。这也是为何不少学校在录取通知书上做文章、下功夫,诸如书写录取通知书、创意盲盒、中国风等模式不断涌现,正是通过录取通知书这个“无形的纽带与桥梁”,将大学的气质底蕴、声名口碑传播出去,磁吸更多人才和学子加入到大学学术研究中来。可想而知,有错字的录取通知书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也从侧面说明,认真与严谨才是大学最基本的修养与品性。
      俗话说,不怕事难干,就怕心不细。对大学而言,与其在录取通知书上搞出花样与新意,倒不如多花精力和时间在查错别字上。要知道,寥寥几行的录取通知书,每一个字都承载一名学子、一个家庭的仰望与期盼,甚至可以说凝聚了全社会对教育立德树人、培育人才的殷切希望。莫让错别字在录取通知书上“横行霸道”,这既是整个社会热衷看到的事,更是大学治学严谨精神与坚持科学真理的题中之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承担教育人、引领风尚、塑造品格的重大使命,培育积极向上、健康成才的时代新人,必须汲取严谨与认真的态度与作风,管住任性的“错别字”,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与修养。故此,“寻”回严谨治学精神与价值理念坚守,才是培育“大写的人”的第一步。否则,大学教育理念和气质修养被一个错别字“绊倒”,如何能立起和弘扬培育时代新人的旗帜,更谈不上扛起塑造时代风气、引领潮流趋势的重担职责。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