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建设进坝区

时间:2022-05-05 17:19来源:评论网 作者:江艳兵 点击:
——德江县煎茶镇川岩村农村综合改革人才培训学用成果转化典型案例
      2020年7月,德江县煎茶镇川岩村致富带头人郑国波同志到省团校参加“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人才培训,他对吴祖平同志主讲《守住“两条底线” 走发展新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专题讲座中关于“要善于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的表述记忆犹新,颇有启发。学习后,他决定充分利用川岩村有500亩以上大坝自然资源,毗邻杭瑞高速公路,一二三产业集聚和产业路、通组路、联户路“阡陌交通”的区位优势,带动村“两委”循着“产业融合强党建,建强组织兴坝区”的工作思路,以“坝区服务常态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为发展目标,大力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开拓产业发展新路径,不断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以支部领导,集体组织、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方式,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扩大脱贫战果,推动全村农户增收致富,为拉开乡村振兴新序幕预备好“暖场曲”。
背   景
  川岩村距煎茶镇政府所在地6公里,距离杭瑞高速主干道仅1公里,国土面积3.6平方公里,海拔647米,森林覆盖率76%,耕地面积2500亩。全村共12个村民组,现有户籍人口494户2046人。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214人,截止2020年底已经全部脱贫。该村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一应俱全。曾几何时,贫困群众增收致富能力不强,三大产业融合发展难一直困扰该村发展。今年以来,全村以全市“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人才培训为契机,整合坝区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管理、服务等优势资源,大力推进“村社合一”的“三变”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既“筑巢引凤”又“筑巢产凤”,将纵深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开展农村产业革命紧密结合,以基层党建引领新时代乡村治理,把农村综合改革培训知识转化为助推产业发展新动能。
做法与经验
一、盘活资源存量,推动资源变资产
    川岩村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全面整合农村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劳动力资源,采取土地入股等形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一)用好资产流转“入场券”。2016年以来,我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颁证试点工作为契机,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确权颁证工作,结合宅基地使用权、林权、房屋所有权等确权颁证工作,让流转资产及时找到了精准对接市场的“入场券”,放活“三权”抵押贷款政策,为资产所有权人夯实了创业的奠基石。   
(二)立好产权流转“新婚约”。牢牢把握“八要素”,用好“五步工作法”,深入推进产业革命,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牵引作用,唤醒长期“沉睡的资产和资源”。通过合作社让1200亩坝区土地作为集体股权资产打包转给国有龙头企业,以群众、集体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相互“联姻”方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顺利实现了资源变资产。此举惠及全村群众480户2046人。
    (三)建资源资产“高架桥”。用好农户产权利益保护体系和农村产权流转合同登记备案制度,建设资源变资产“高架桥”,规范交易行为,落实重大交易和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切实将保护农民产权利益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摆在突出位置,主动接受党和政府领导,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保护农民产权利益的现象,让全村群众经济发展从“各唱各调”向“大合唱”转变,从“旁观者”向“持家人”转变。
    二、统揽资金变量,引导资金变股金
    参照郑国波同志省委团校学习期间六盘水“三变”办公室提供的经验,川岩村在“三变”改革中,采用“‘三变’+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以统筹扶贫资金为和项目资金为“火种”,点燃群众自筹“星星之火”,将财政资金转变为村集体和贫困户持有的股金,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投入到国有企业形成股权,按股份比例分享受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形成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开辟了煎茶镇“三变”综合改革助力群众脱贫致富新路径。  
川岩村通过村集体经济联社流转坝区土地1200亩,其中政府投入财政资金2000万元作为村集体和农户入股资金购买西蓝花、生姜、香芋、西瓜、优质稻谷,发展西蓝花300亩,生姜300亩、香芋300亩、西瓜200亩、优质稻谷100亩,交由国有企业强德集团旗下的金扁担公司负责经营管理。为持续壮大产业化经营,采取利益分配与扩大再生产挂钩的方式,每亩土地500元标准每年支付一次土地租金,坝区产业盈利以5:3:1:1的比例进行分配。具体分配方式和内容是:产业发展50%的利润分给公司用于扩大再生产,30%的利润用于全村土地流转户分红,10%的利润分给贫困户,10%的利润分给村级集体经济保本、壮大集体经济资本原始积累和发展公益事业。   
    三、积累保障增量,引领农民变股东
    该村坚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统筹处理好企业、村集体、农民之间的关系,确保农民收入有保障、可持续。以大力推广土地、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入股,促进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合作开发,将企业、村集体和群众结成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逐步形成“支部领导、集体组织、企业带动、市场牵引、全民参与”的发展格局。
    土地流转后,为提高全村劳动力就地创业就业积极性,为本村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2017年以来,该村成立了村级劳务合作社。仅仅2020年一年,该村农户在坝区就近务工的村民达370人次。
成效与反响
一、支部组织力更强。川岩村党支部以省团校“民心党建+‘三社’融合促‘三变’+春晖社”农村综合改革人才培训成果转化为契机,不断夯实支部组织力量,利用铜仁智慧党建云平台大力推广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的“三会一课”和主题党日,用物质的“智”启迪人的“慧”,不断提高村“两委”班子队伍农村综合治理能力,通过我镇外出培训的农村综合改革人才“传帮带”,着力提升村干部整体素质,增强村干部带领群众干事创业能力。
二、产业发展链更长。参考铜仁市组织二处《以基层党建引领新时代乡村治理——以铜仁市民心党建为例》专题讲座的提供经验,川岩村党支部通过农村综合改革,把1个集体经济组织、1家劳务公司、6个肉牛产业发展合作社、3个花椒专业合作社、1个养鱼专业合作社、1座烤烟育苗场、1座复合肥加工厂、2家汽车修理厂、1个肉牛中转中心、1个蚯蚓养殖合作社、1家洗消中心负责人组织起来,建立产业发展党小组,负责协同“村两委”规划组织该村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川岩村农业产值4000万元,每年解决就业300人,产生劳务收入840万元;工业产值480万元,每年解决就业岗位20人,产生劳务收入72万元;农业服务业、肉牛运输业、农家乐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产值1000万元,每年解决就业50人,产生劳务收入180万元。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在川岩村党组织带领下,如今川岩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全村有逾三分之一的劳动力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全村480户人家全部参与创业。300余户农户劳动力在坝区务工,务工农户人均增收3000元,带动该村全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4户214人贫困户摆脱贫困。
三、群众致富路更宽。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川岩村群众除不仅获得较可观的土地流转金,能在产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就业创业,而且还能参与分红。比如,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村集体经济联社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有序户参与经营方式,全村5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分红2592元,仅贫困户分红资金总量一年就突破14万元。因此,企业、合作社、群众均受益匪浅,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产业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致富路子更宽广。部分群众搭乘本次产业革命快车,变粪为宝,发展蚯蚓养殖,利用粪便生产加工肥料,将粪肥外销和用于发展坝区原生态种植业,推动了本村循环农业产业链“更上一层楼”。今年,该产业链年产值逾220万元。
工作启示
一是要抓强组织建设“硬核”。“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基层组织是党的建设的“硬核”。要衔接好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首先要把这个农村基层组织“火车头”建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才能起来到“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枝叶”的作用。煎茶镇川岩村坚持“产业融合强党建,建强组织兴坝区”,切实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发动、示范引领、协调联络作用,真正成为群众致富的“领头凤”和战斗堡垒。
二是要抓好产销对接“硬钥”。李家凯同志在讲座中谈到,农村综合改革,要做实‘三社’品牌,筑牢市场力量。因此,农村综合改革,关键在于基层组织领导下的农村产业,通过市场主体运作,能源源不断地从“黄土坝里挖掘出真金银”,形成产供销运转高效的永不脱节的链条,这样才能将“三变”改革成果转变为盘活资源、集聚资产、造就人才的不竭动力,使“三变”改革星火不仅能“燎原”,而且能“越烧越旺”。
三是要抓牢资金支撑“硬盘”。刘金林同志曾细致深入的分析了农村合作社融资模式,他认为既要“做好企业现金流”,又“不要长投短贷”。川岩村对此颇有心得。该村结合实际,通过政府、村集体经济经济、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提高农业产业发展资金使用效率,扩大农业资金规模,集中力量兴办集群性、协同性强的产业,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将农业资本链和价值链有序延伸到工业和第三产业,既初步形成工业反哺农业、第三产业服务于农业的“众星拱月”发展格局,又有效防止了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资金链断裂情况。
 
(责任编辑:佚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