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成诗:在安宁疗护中触摸生命
对医护人员而言,这是提升生命终末期照护能力的专业课堂;于我,则是关于爱与被爱、恕人赎己的人生体悟,也是感知病痛、预先学习死亡的生命课程。
病痛里的光:生命终章无碍热烈盛放
来自北京的医学教授首先分享了一位罹患胰腺癌画家的生命终章。他在命运骤变、病魔肆虐的生命尾声,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每日忍痛作画,4个月画了数百幅作品。明亮、祥和、宁静,是艺术评论家对这些画作的评价,与他患病的现实形成强烈反差。
当《你是风》《想和你去吹吹风》等歌曲随着讲述次第响起,当他生前所拍视频中黑色丝织物如舞者一般在风中漫天飞扬,笔者深切感受到这位画家以生命为画笔的明彻觉知,也触摸到他无忧无惧、自由跃动的内心世界,诠释了“即兴成为永恒”。
“活着就是感受。”画家如是说。他感受过,创造过,绽放过。艺术抚慰了他,他也为人们留下一个以艺术解读死亡的柔软视角。正如卢梭所言:“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以“生命长河”艺术展形式留存逝者名字。每逢忌日,家人可来此拍照留念。畅想未来的“生命长河”艺术展,若能收录逝者生前的精彩瞬间,会让这份纪念更具温度,继而淡化对死亡的畏惧。
生命里的悟:礼赞生命又平视死亡
在传统认知里,“生”被赋予无尽礼赞,“死”却沦为语言禁忌。余华在《第七天》里写道:“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我将永远困在这潮湿中,在每一个波澜不惊的日子里,掀起狂风暴雨。”这段话,也道尽了离别之殇。而2000多年前“齐生死”的哲思,或更应成为社会主流的生死认知。
“齐生死”即“生死平等观”。庄子认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强调生与死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阶段,没有绝对的分界线。“气聚则生,气散则死”,生死只是这种变化的不同形态。庄子还说:“古之真人,不知说(通‘悦’)生,不知恶死。”意思是,古代的“真人”,不知热爱生存,也不知厌恶死亡,对生死毫无偏见与畏惧。达观生死,乃为“真人”。
这种观念引导人们淡然面对生死。庄子在妻子去世时鼓盆而歌,认为死亡是回归大道的自然过程,无需过度悲伤。庄子还劝诫人们“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安于生死、安时处顺,是“德之至也”,亦是“与道偕行”。
史铁生笔下“夕阳与旭日”的哲学意象,“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也是生命循环的本质隐喻。
或许,我们真的需要改变观念:理性看待死亡,悦生不恶死,预先学习接受死亡,重视生的价值,亦笑对死的必然。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特聘专家黄仁杰还教给大家“蝴蝶拍”的动作:双手交叉抱一抱自己,轻轻拍打。这个缓解情绪的动作,藏着一个朴素的渴望:每个人都有被拥抱的需求。当压力来袭时,不妨以“蝴蝶拍”轻拥自己。
人的一生,就像那片落叶形状的巧克力,精致而沧桑。而曾于世间精致地存在过、真切地感受过、热烈地经历过的生命,已然了无遗憾。(汤乙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