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饭书记”,蹭来的不是饭,是信任
在山东滕州界河镇,村民们有个亲切的称呼——“蹭饭书记”。党委副书记董桂林走村入户时,总会在炕沿上聊着天,被热情的主人拉着吃一口饭。有人好奇:“这是不是作秀?”村民摆摆手:“他来,是为咱的事。”
在农村,饭桌是最放松的地方,话在碗边更真切。董桂林懂得,坐在群众的炕头上、端起他们的碗筷,才能端得起他们的心。他不挑时间、不挑地点,只要能听到真实诉求,哪怕一碗粗粮糊口,也要留下来。他蹭来的,不是饭,而是一份信任。
信任是干事的通行证。可现实中,一些干部与群众隔着会议桌、隔着汇报材料,甚至隔着一扇门。文件照搬,政策打折,改革慢半拍,症结往往不在群众,而在“不愿干、不敢干”的人:怕担责,怕出错,只求无过、混个平安。这种“坐等上级指示”“只求过得去”的干部心态,看似稳妥,实则消耗民心、错失机遇。
董桂林的“蹭饭”,是另一种姿态——不等通知,不等文件,先到群众中“摸底”,先把问题捞出来。旧厂房盘活、集体经济培育、道路修缮……这些不是办公室里推演出来的,而是端着碗听来的,是在田间、院坝、锅灶旁一件件敲定的。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靠闭门造车,解决不了院口的积水、桥头的破损、老人的看护。改革没有现成路线图,得在摸爬滚打中走出来。董桂林的做法,不是“多走几步”,而是“把步子迈在前头”,在一线生发新办法、在试点中闯出路子。
民生无小事,细节见真心。饮水、出行、孩子的放学接送,这些事在统计表里只是数据,在群众心里却是天大的事。干部能不能把心贴在群众心上,看的是他们是不是愿意坐下来,听一听、记下来、办到位。
要让更多“蹭饭书记”涌现,就得在制度上给实干者撑腰。容错纠错机制要落得实,让敢担当、不怕事的干部心里有底;考核评价要盯着实绩,把急难险重的任务当“赛场”,让真干的人有位有为、有劲有盼。
“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不是几公里,而是几步路。”走到群众炕头去,才能走进他们心里。今天,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需要一批肯弯腰、能沉下去的干部,把心和脚都扎进基层,把政策和温度一起送到群众手里。
董桂林“蹭”的,是一顿家常饭;赢得的,却是群众的真心和事业的底气。这碗饭,值。
作者:陈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