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担当“减负”,让青春“实干”轻装上阵
8月6日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字字句句直击基层“无效忙”“材料堆”“会海战”的现实痛点。这不仅是一纸制度规范,更是一种鲜明导向:为干事创业卸包袱、给基层干部腾空间,尤其是让年轻干部,在轻装之下更有劲地奔跑起来。
不少刚踏入岗位的年轻同志,都曾遇到这样的场景:刚拿起笔准备写调研报告,却接到通知要赶两场视频会议;刚走进田间地头,手机里的政务App又提示“未打卡”。有位街道干部感慨:“不是没热情,是被填表和拍照耗完了力气。”这种“忙而空转”的现象,正是《若干规定》力图根治的。
但要看清的是,减负不意味着松劲。削减的是无谓流程,不是标准;压缩的是形式主义的表象,不是责任清单。从严控会议发文,到清理重复考核、精简政务App打卡,《若干规定》将“整治”和“赋能”并举,为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年轻干部扫清了不少“绊脚石”。
反过来说,这也是一次主动“交卷”的机会。当不再靠会议签到“刷存在”、不靠填表拍照“留成绩”,我们是不是还能沉下心来,把精力用在攻坚破题上?不做表面文章,才更看得出“真把式”。少了繁杂事务之后,是要靠能力和担当来站稳脚跟的。
这对年轻干部来说,是提醒也是鞭策。要学会辨清任务边界,哪些是职责内的务实之事,哪些是可以主动反馈、勇于说“不”的加码行为。要练就打破惯性思维的“内功”,不把“文件精神”当终点,而要当成推动落实的起点。要主动把时间还给群众、把脚步落在田间,从“日程表”中走出来,到“问题清单”里去干实事。
形式主义像无形的玻璃墙,看似透明,实则阻挡着干部与群众、责任与成效的对接。《若干规定》在为我们打碎这面墙,也是在呼唤一种更真、更实的干部状态。不能让“减负”变成“卸责”,更不能把“轻装”理解成“轻慢”。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年轻人走出材料堆、会议室、微信群,把汗水洒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等风来,不如主动出发。把“减负”的红利,转化为“实干”的行动,这是青春该有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