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住大旱的背后有门道
8月4日《农民日报》报道这个夏天,江苏泗阳县的小麦田里传来好消息:尽管春季遭遇罕见旱情,总产依然达到27.74万吨。看似是一场农业硬仗赢了,其实更像是一场基层治理能力的大考,干部作风、组织效率、技术支撑在其中共同发力,答出了一份稳产保供的高分卷。
干旱来袭,考验的不只是天时,更是人和。泗阳县农业农村局迅速行动,组织20多名农技骨干分片包干,对重点田块开展“田间门诊”式服务,实时发布抗旱技术要点,累计走访服务超过1000人次。临河镇种粮大户高宝虎的700亩麦田依旧实现高产,这背后,是一套动态监测、精准施策的科学支撑系统在发挥作用。从“看天气”变为“看数据”,从“靠经验”转向“靠方案”,农技服务的升级,撑起了农业生产的底气。
基础设施也是一道“硬杠杆”。来安街道因城市开发导致灌溉受阻,3000多亩农田一度陷入“干渴”状态。县里将此问题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任务,多个部门联动,清淤疏浚、明渠抢修、增设溢流坝,一项项举措有条不紊推进,让水流回农田,也让信心回到农户心中。这些工作看似琐碎,实则精准,对症下药,恰恰体现了基层治理的敏锐和干劲。
与往年不同的是,泗阳今年的应对节奏明显更快、更实。不是等群众上门反映,而是干部主动下沉、提前预判;不是各管一段,而是多部门联合、一体推进。干部的作风变了,治理的效率提了上来。今年以来,全县涉农诉求办结率达到100%,群众满意度接近99%,数据背后,是沉在一线、干在一线的身影。
保住产量,靠的从来不只是应急,更是机制。泗阳统筹投入中央和省级抗旱资金921万元,用在了刀刃上:水泵、水管、药剂精准送到田头;农情数据系统每日更新;专业技术服务队分批进村指导。不管是气象预警,还是田间喷防,都不再是临时调度,而是条分缕析、有备而动,逐步形成了规范化、常态化应对框架。
这些变化的背后,既有干部作风的转变,也有组织体系的成熟。干部愿下去、能下去,群众才信得过、靠得住。组织有活力,服务才有温度。泗阳这一次稳住了麦收,也稳住了基层的治理节奏,为今后的防灾减灾、稳产增收提供了现实参考。
组织振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能力的积累、机制的塑形。泗阳的实践说明,只要干部真正沉下去,机制真正转起来,人才真正用起来,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这份经验,不只属于泗阳,更值得更多地方借鉴。